SKF軸承座的修復工藝設計說明書 軸承夾具座有半開型和封閉型兩類,常見的失效形式俗稱"跑圈",主要是軸承外圈與孔摩擦磨損所致,用2311減摩修補劑(超滑金屬TM) 、2215耐磨修補劑(鈦合金TM)等可以很容易地恢復軸承孔的尺寸。
半開型軸承孔的修復
(1)表面處理:待修表面好打磨成交叉形溝紋,如圖2.3.1所示,注意保留NSK軸承孔兩邊圓周方向上未磨損面做為模具的定位面。
(2)脫脂除油:用可賽新@1755清洗劑嚴格清洗表面油污。
(3)加工一模具,其中:模具外徑=軸承外圈直徑;模具長度(L)大于孔寬20~40mm;粗糙度以原軸承座設計要求為準 ,如圖2.3.2。
(4)在加工好的模具上薄薄涂一層可賽新1731脫模劑。
(5)NTN軸承配制修補劑,并涂敷到上下兩面打磨清洗好的待修位,留出足夠的余量,如圖2.3.3所示。
(6)將模具放于下半軸承座上,壓實,如圖2.3.4。將溢出的膠清理干凈。
(7)將涂好修補劑的上箱體扣上,用螺栓按裝配要求鎖緊,如圖2.3.5。在修補劑固化之前將溢出的余料擦去。
(8)固化8~16小時(25℃時)后,拆開螺栓,取下模具(模具上有1731脫模劑,你可以很容易地取下),用砂布或銼刀修整邊角,檢驗修復好的軸承孔尺寸及表面質量,如圖2.3.6。
封閉軸孔的修復
(1)檢測軸孔磨損深度,如果磨損深度在直徑方向小于4mm(即半徑方向小于2mm),應用電動工具將待修 位打磨加深,如圖2.3.8。注意:表面不要磨得太光,越粗糙越好,表面處理工藝見第三章§1表面處理。
(2)INA軸承用可賽新1755清洗劑清洗軸承孔的待修表面,如圖2.3.9。
(3)在軸承外圈上涂一層薄薄的可賽新1731脫模劑,以便于今后軸承的拆卸。
(4)配制2311減摩修補劑,參照第三章§2中工藝及注意事項。
(5)將修補劑直接涂到軸承外圈上,但只涂到軸承外圈的后半部就行了。涂敷量應保證軸承外圈與軸孔之間不能缺膠,必須用修補劑將間隙全部填滿。
(6)KOYO軸承將涂敷修補劑的軸承推入軸孔內,如圖2.3.10。
(7)擦去擠出的修補劑。再次提醒:推軸承時應保證修補位不缺膠。
(8)將軸承定位。
a.簡單的辦法是軸和軸承一起帶膠裝配,找準精度后在該位置保持到修補劑固化,如圖2.3.11。
b.條件可能時,可用三點墊片定位法見圖2.3.12或制作夾具定位、裝配。
(9)完全固化后可投入使用。
機械加工法
上述二類軸承座均可用機械加工的方法加工成型。方法類似軸類零件磨損修復的機械加工方法,修復層固化后